ID: 23717940

5.1《天气和天气预报》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19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地理,2024,教版,格式,教案
  • cover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五章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的区域性特征,培养区域差异意识。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应用于日常生活。 4.人地协调观: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顺应自然、合理利用天气条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天气的概念及其特点 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农村学生容易混淆) 复杂天气符号的记忆与识别 天气预报信息的解读与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展示几张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晴天、雨天、雪天、雾天等) 2. 提问: "同学们,今天早上你们来上学时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和昨天有什么不同吗?" "你们家里种地的时候,最担心遇到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观察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回答问题,初步感知天气的变化及其影响。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农村生产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天气主题。 预习检测 (5分钟) 1. 提问检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天气?" "你们平时从哪里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认识这些符号吗?"(展示2-3个简单天气符号) 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简要评价并引入新课。 回忆预习内容或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讲授做准备。农村学生可能预习习惯较差,问题要简单基础,多鼓励。 讲授新课 (25分钟) 1.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雨等大气状况。 (2) 天气的特点: 短时性:变化快,如"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多变性: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可能完全不同 差异性: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天气可能差异很大 (3) 天气要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湿度、气压等 提问:"昨天和今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这体现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2.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1) 天气预报的定义:气象部门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的预测。 (2) 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指导农业生产(播种、收割、防灾) 安排日常生活(出行、穿衣) 预防自然灾害(台风、暴雨)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3) 天气预报的内容: 气温(最高温、最低温) 降水(雨、雪、冰雹等) 风力风向 特殊天气预警 (4) 常用天气符号: 晴天 多云 雨天 雷阵雨 雪天 雾天 台风 提问:"如果明天预报有大雨,你们家会提前做什么准备?" 3. 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区别 (1)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 (2) 气候的特点: 长期性(至少30年的平均状况) 稳定性(变化缓慢) 区域性(不同气候带特征明显) (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时间尺度:天气-短时间;气候-长时间 变化特点:天气-变化快;气候-相对稳定 提问:"'我们这里冬天经常下雪'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为什么?" 1. 天气部分: 记录关键知识点 举例说明自己经历过的天气变化快的例子 2. 天气预报部分: 模仿绘制常用天气符号 两人一组互相测试符号识别 3. 气候部分: 用表格对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尝试用气候描述家乡的特征 1. 通过详细讲解和丰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分解知识点,循序渐进 3. 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4. 通过提问和互动,及时检测理解情况 分组讨论(议课) (8分钟) 讨论主题:天气预报对农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