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认识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形成对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认知。 2.综合思维: 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能够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掌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地理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4.人地协调观: 认识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树立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日变化、年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降水的形成条件、类型及测量方法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解读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计算 第一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两组图片:炎热的沙漠和寒冷的极地;不同季节同一地点的景观变化 2.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1. 观察图片 2.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气温主题 预习检测 提问: 什么是气温?用什么单位表示? 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 你听说过"等温线"吗?它是什么意思? 根据预习情况回答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基础 讲授新课 知识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 1. 气温定义:大气的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单位:摄氏度(℃) 3. 测量工具:温度计(展示实物或图片) 4. 测量方法: 放在百叶箱中(解释百叶箱的作用) 离地面1.5米高度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淋湿 提问:为什么测量气温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1. 记录关键概念 2. 观察教师展示的温度计 3. 思考并回答问题 建立气温测量的科学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2:气温的变化 1. 日变化: 最高气温:1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2. 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7月最热,1月最冷 北半球海洋:8月最热,2月最冷 年较差=年最高月平均气温-年最低月平均气温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在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候? 1. 理解并记录气温变化规律 2. 尝试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计算日较差和年较差(示例练习) 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普遍高温? 2. 提供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作为参考 3. 巡视指导,提示关注纬度、冬季风等因素 1. 4人一组讨论 2. 结合地图分析原因 3. 小组代表发言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深化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知识拓展 1. 介绍我国"三大火炉"和漠河的气温特点 2. 展示全球变暖数据和图片 3. 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了解极端气温地区 2. 观察全球变暖趋势 3. 分享生活观察 拓展视野,联系实际,培养人地协调观 课堂练习 基础题: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A. 正午12时 B. 午后2时左右 C. 日出前后 D. 日落时分 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 )A. 6月 B. 7月 C. 8月 D. 1月 应用题:某地7月平均气温为28℃,1月平均气温为-5℃,计算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一、气温 1. 概念:大气的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