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XXX 年级 六年级 课程标准模块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使用教材版本 统编版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课时数 6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 我们是公民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化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摘录: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3-4年级)学段目标: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等。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3-4年级)内容要求:涉及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等,如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了解我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第一,从公民内涵来看,学生要知道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厘清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联系。 第二,在权利义务方面,要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三,从国家意识角度,要了解我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2.学到什么程度 第一,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公民”的概念,总结出公民享用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能够明确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知道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重要性,提高公民意识,培养责任感与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两课,“公民身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逻辑主线。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包括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认识居民身份证与我是中国公民三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三部分,向学生讲述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承担何种基本义务,向学生介绍我国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能力基础:学生在过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及生活常识积累中,对社会规则、人际交往准则有了初步认识,这为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奠定了一定基础。在面对一些简单的法律情境时,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初步判断 。 可能遇到的困难: 1.“公民”“国籍”“人权”等概念较为抽象,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他们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公民与国籍的紧密联系,以及人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保障方式。例如,在理解不同国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差异时,容易混淆或感到困惑。 2.学生在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 ,难以理解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可能过于关注自身权利,忽视应履行的义务;或者认为履行义务会限制自己的权利,无法正确认识到只有履行义务才能更好地保障权利的实现。 发展点: 1.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升: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渐增强 。在学习本单元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