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3219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366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第六,解析,检测,达标,单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的部件,上面是鸟的羽毛状的部件,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对于飞翔技能,无论雌鸟怎样教,怎样示范,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小鸟自己去进行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的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能令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作“践行”义并不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每日反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印证和检验。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代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那么离成功即已不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当然,对于此句的理解,千百年来异说颇多。“性”是什么 用今天哲学的术语来解释,此“性”当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差不远的,但人成长以后,为什么差异会如此明显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学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化为己有,不断增饰自己的内在,这样,原初本性相近的人慢慢就会由于内在的差异而大相径庭。由此,《阳货》章“习”字一样蕴含着生活实践的内在意义。 (摘编自汤洪《<论语>中的“学”“习”观》)   材料二: 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终日”与“须臾”相比较,极言“思”的时间极端之长和“学”的时间极度之短,反差非常鲜明,这样,思与学之作用高下立见。其原因就是对外物的态度。踮起脚尖远望,即使把自身身体的天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仍要受到自身身体的局限,其结果无法与登高博见相比;振臂而招,疾声而呼,手臂的长度及声音的响度,虽然也都努力到了极限,但总是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结果也无法与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所产生的效果同日而语。“高”“风”“舆马”“舟楫”均指自身之外的凭借物。荀子认为学习就是要借助外在世界来提升自己。同样,“青”的萃取要借助于蓝草,水凝结为冰的外在条件是要达到结冰的温度;直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