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7天气预报【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天气预报的内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科学思维目标 ●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探究实践目标 ●对前期天气观测记录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态度责任目标 ●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分享。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的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本单元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记录和整理自学习本单元以来观测和记录的天气信息。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天气预报的内容,也已经观测和记录了六次左右的天气观测情况,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相比,有一些内容是相似的,但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往往更丰富、更准确。本课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我们每天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或手机等了解未来天气”这一生活情境导出“聚焦”中的问题“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探索板块,包括三个活动:整理天气观测记录,了解天气预报,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研讨板块,比较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信息的相同和不同,交流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关注实际应用。拓展板块,探讨“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同一时间的天气差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难点: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示意图。天气预报是一项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技术,它对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知未来天气。 聚焦:天气预报每天都会发布,同时学生也在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因此会产生比较两者内容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预报的兴趣。 探索1:对前阶段天气观测记录的梳理与总结。人们从不断丰富的天气观测记录中发现并提炼出天气观测应包含的信息: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 探索2:为学生提供视听、图文等不同形式的资料,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云量、风力和风向、降水量、特殊天气等。 探索3:比较活动可以分两个环节:第一,可以将探索1形成的“天气观测记录信息整理”与探索2形成的“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第二,将同一天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包含的天气要素进行分别记录,通过比较发现两者有许多不同。 记录时,应指导学生依据包含的气温、云量、风力和风向、降水量等天气要素进行分析、记录,然后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从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以发现,一天中的天气情况都是在变化的,因此天气预报只能预报一天天气的变化范围,才会有“9℃~18℃”“多云转阴”等这样的变化性表达。 研讨1:是对探索3比较结果的研讨,让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与天气观测记录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研讨2: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很多,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目前最方便的还是通过手机,通常可以查询近一周的天气情况,也可以查询近15天或30天的天气情况。 拓展:我国地域辽阔,经纬跨度大,导致不同地区天气差异很大。比如北方的一些地区冬季气温很低,常见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而南方的一些地区冬季气温则相对较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