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2655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案 (5)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9次 大小:2744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农奴制,改革,俄国,近代化,学案
  • cover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案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部分。 (2)工业: ①条件: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②概况: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3.存在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1860~1890年,俄国生铁的产量由2 050万普特增至5 660万普特;钢产量 由1 250万普特增至  5 200万普特……1866年俄国工厂不到3 000个,1903年已近9 000个了。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我的思考] 说明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 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影响 (1)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 在“文明”的口号下,沙  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上图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事件涉及哪些领域? [我的思考] 政治缓慢变革。 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 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②表现: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农民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遇刺 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专制统治。 (2)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未终止。 (3)革命在所难免。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和特点有哪些? 1.表现 (1)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度增加。 2.特点 (1)发展迅速,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3)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二、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后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 [特别提醒]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度,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农奴制改革一方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