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2715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2)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3790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3课,促进,民族,融合,学案
  • cover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4、重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5、难点: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的加速。 二、学习过程 【探究1】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探究2】民族融合的含义是什么?北魏民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探究3】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图一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二 汉人胡食图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三、反思总结 5世纪,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为缓和民族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基于对汉族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实行官吏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尊儒崇经等。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争取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与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文化中,为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1】 ((2010·广东高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当堂检测2】 (2010·福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