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2718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5)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1853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促进,民族,融合,学案
  • cover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 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比过去复杂得多,耕作技术提高。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长。 (3)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4)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生产活跃 (1)丝织业:发展尤为显著,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府库绢帛之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北方青瓷出现,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上图为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该突出特点的原因。 [我的思考] 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影响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表现 (1)鲜卑族: ①经济生活:内迁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习俗变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3)影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是赞扬北魏民间武装力量首领李波的妹妹李雍容的诗。你认为诗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现象在该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考] 问题: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它深深影响了汉族的生活方式。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如何正确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主要表现为实行均田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和礼仪制度、尊儒崇经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措施。 (1)从根本上看,汉化政策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一汉化过程实质上是封建化过程。 (2)从作用上看,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①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行,使中原的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他们经营土地,生产方式由游牧过渡到农耕,且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其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之中得到传播。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 二、孝文帝调整生产关系有哪些表现?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