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980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案 (5)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5次 大小:172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课,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学案
  • cover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案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③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④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⑥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①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官马,可减免部分赋税。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3.取士之法 (1)目的:为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等。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培养专门人才。 ③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 其居…… 你认为王安石在“士、兵、农、商”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至少举一条) [我的思考] 士:改革科举制度。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一、为什么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为“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特别提醒] 青苗法打破了地主垄断农村借贷市场的局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从中可以看到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的影子,从当时的世界看,具有先进性。 二、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异同有哪些?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强兵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危机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性改革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内在联系 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 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命题立意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经济改革,出发点都是强国富民、“与民休息”,但其后改革往往不可抑制地走向剥夺民财之路,统治者不得不向既得利益者妥协。无论是汉代的盐铁专卖、王安石变法,最后无一不走向与民争利的宿命式悲剧。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成为考试命题的主要切入方式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