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新课导入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白居易,而他漫步的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进的 “钱塘湖”,也就是现在杭州著名的西湖。 大家不妨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春日的西湖边,会先看到什么?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还是岸边刚发芽的小草?是飞来飞去的小鸟,还是提着裙摆赏花的行人?白居易在诗里,又把这些春日景象按什么顺序写了下来?他眼中的西湖春景,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又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呢? 带着这些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一千多年前西湖的春日风光,看看这份跨越千年的 “春日浪漫”,是否能打动现在的我们。 一千两百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也在春日里漫步湖边,他看到的景色比我们平时见到的更加动人,还把这份春日限定的美好写成了一首诗,流传至今。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借助注释理清诗歌的主要意思 通过多次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熟悉度 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并感受早春时节的景物特点。 做到朗读时流畅自然、发音准确,并且能融入情感,传递出诗歌的韵味。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诗句的细节中感受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细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在词语运用上的巧妙之处,进而提升自身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背景资料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因原在钱塘,故名钱塘湖;“行〞是个动词,是指诗人在春天到西湖欣赏游览。西湖三面环山,南北二峰对峙。湖中有堤,湖分里湖、外湖、后湖,四时风景秀丽,为天下之胜。本诗中出现的“孤山寺〞“贾亭〞“白沙堤〞等均是西湖有名的景点。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新颖比喻,来赞美西湖无时不佳、四时奇艳的胜景。 钱塘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原 文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