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求知明智 陶行知 教学目标 1 2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品读富含哲理的语言,探究说理特色。 激趣导入 宣言,是指国家、政府、政党或其领导人对外宣告其政治纲领、政治主张,对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公开表明其基本立场、观点而发表的文件。 宣言是一种极为严肃的公布主张、意见的文体。宣言有时以会议名义发表宣言,有时用于国际事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针对“创造”的宣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1.作者简介 zhòng dùn nuò 中伤 遁词 懦夫 2.读准字音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huàn gài zhí 豢养 灌溉 繁殖 了解背景,熟悉字词 3.解释词语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跳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 ”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 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 的观点,论述了 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 为喻,揭示了 ,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明确: 1.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举例论证中举的大量事例是否多余,能否删去? 3.课文第5—11段,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观点的?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一)精读文本,探究: (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明确: (三)集体交流,明确要点。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1.(1)举例论证:5、6、8、9、10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分别论述平凡也能创造,恶劣的环境也能创造,年纪小也能创造,愚钝之人也能创造,陷入绝境也能创造。 (2)道理论证:第9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慧能的话,论述下下人也能创造。 合作学习,解读论证 (3)比喻论证: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生动形象地写出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