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时1 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1.下列物质能燃烧的是 ( ) A.棉花 B.黄金 C.食盐 D.大理石 2.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燃烧通常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B.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D.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A A 3.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小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 A.纸的着火点变低 B.水隔绝了氧气 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 C 4.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需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 D 5.下列关于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爆炸一定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B.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会发生爆炸 D 6.如图是利用对比法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1)图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图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热水的作用是 。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这个反应属于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接触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P+O2P2O5 化合反应 7.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 B.真空环境也可采用“金燧”取火 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8.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 A.“薪草”是可燃物 B.“时风盛猛”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C.“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C 9.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C 10.如图所示,往容器内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被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发生爆炸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空间作业时,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事故 D.该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塑料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B 11.如图1为探究燃烧条件的俯视示意图。①处为煤炭,②③处为火柴头,其中③处火柴头用细沙盖住。用酒精灯从铜片下方对准中心④处进行加热(如图2,夹持仪器略去),一段时间后,仅②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处的煤炭不燃烧是因为煤炭不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对比②③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在④处加热体现了控制变量思想 D 12.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 1)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 ①将80 ℃热水从长颈漏斗注入集气瓶,但不浸没燃烧匙,此时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②继续加水至刚好浸没两支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打开弹簧夹,通过注射器将空气推入集气瓶,可观察到 ,据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集气瓶内的水回流进入长颈漏斗,白磷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