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3728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1458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十三,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 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2.“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 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3.某同学编织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 ) 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 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7.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0.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下列对其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D.总统可以无限期的连任 11.胡适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