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9098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课《这是我们的校园》第2课时 教案

日期:2025-09-26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4398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一体化,第三,这是我们的校园,2课时,教案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8 课题 这是我们的校园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 《这是我们的校园》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3课,围绕校园环境认知、场所功能探索等内容展开,是学生开启校园生活认知的重要文本。 二、内容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由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第2课《我向国旗敬个礼》、第3课《这是我们的校园》和第4课《平平安安回家来》组成。本单元围绕一年级新生的角色适应、环境适应、规范适应、生活适应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小学生一天的生活为线索,从实现小学生身份认同、感受学生集体生活、熟悉学校环境、认识自己的回家路程这四个方面展开入学适应主题教育,旨在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生活的亲近感,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小学生活。本单元的四课是并列关系。 2.每课内容分析: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校园探秘”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熟悉校园环境,感受各种场所和设施与自己的联系,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逐步产生亲近学校、热爱学校的情感。第二板块“我喜欢的地方”旨在引导学生寻找学校里属于自己的特殊空间,分享愉快的生活体验,与学校建立亲密感,喜欢在集体中生活。第三板块“这个地方很特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其他场所,憧憬未来的生活,增进他们对学校的全面了解。本课从观察视角来看,第一板块是整体探索,第二、三板块属于局部探索,层层推进学生对学校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3.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时为课本二三板块,第二板块“我喜欢的地方”旨在引导学生寻找学校里属于自己的特殊空间,分享愉快的生活体验,与学校建立亲密感,喜欢在集体中生活。第三板块“这个地方很特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其他场所,憧憬未来的生活,增进他们对学校的全面了解。 4.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横向:与单元内 “我是小学生啦”(身份认知 )衔接,从 “知道是小学生” 延伸到 “了解小学生活空间”;与后续 “我爱我们的班级”“课间十分钟” 等课关联,为认识班级环境、开展课间活动提供空间认知基础,共同构建 “校园生活” 认知网络,让学生逐步掌握校园生活的规则、活动与情感联结。 纵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是低段 “适应与融入” 主题的起始内容。为中高段 “校园文化理解”“校园责任担当”(如爱护校园环境、参与校园建设 )奠定认知基础,从 “认识场所” 到 “理解文化、承担责任”,实现校园认知与素养发展的螺旋上升,契合学生年龄增长与认知深化的规律。 三、资源挖掘: 1.自己校园的特色空间,形式:照片、视频、实地参观; 2.邀请校园后勤人员(保安、保洁等)分享与校园场所有关的故事,如 “保安叔叔守护操场安全的日常”“保洁阿姨让教学楼整洁的小窍门”,补充课本未涉及的 “场所维护者视角”。 课标 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三个方面: 1.道德修养: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2.法治观念: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规则,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3.健全人格: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感知并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 学情 分析 已有经验: 1.生活经验:多数学生有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经历,具备基本的同伴交往、简单规则遵守经验,如排队、礼貌用语等;部分学生有参与社区活动、家庭出游等经历,对 “场所探索” 有模糊认知 。 2.知识经验:通过学前绘本、故事,对 “学校” 有想象式了解,知道学校有教室、操场等场所;在幼儿园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