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教学方案 单元教学方案 一、单元教材简析 (一)领域及主题:数与代数———数与运算。 (二)课标要求 1.内容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2)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发展运算能力。 (3)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20以内数和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2.学业要求 (1)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11-20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3.教学提示 在数的认识教学活动中,知道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不同的值,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在数的运算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4.核心素养表现 数感:认识11~20各数,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符号意识:在认识11~20各数以及进行加减法运算过程中,使用数字符号和运算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 运算能力: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能够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模型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求“之间有几人”时,不包括两端,初步渗透“植树模型”。 (三)核心概念 计数单位 数位 (四)知识前后联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个位和十位,能够说清楚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初步认识十进制和位值制,体会位值制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2.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10个一组成1个十数起来更方便,形成初步的数感。 3.能够清晰表述出11~20各数的组成,知道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熟练计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不进位)及相应的减法(不退位),体会数的认识与运算具有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4.能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思路 (一)教与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演示、有意义讲授、组织讨论、任务驱动等。 学习方式: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单元规划 单元课时整体规划 课时序号 课时名称 主任务(问题)和达成目标 地位 1 10的再认识 1.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种子课 2 11-20各数的组成,读法和写法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辨“11”活动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进一步感受位值制。 3.能准确读写11~20各数。 种子课 3 0-20数的顺序及比较大小 1.经历“给数找家”的活动,理解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养成初步的迁移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种子课 4 简单加、减法 1.利用数数、数的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