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4008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三上 一天的时间4《记时知识知多少》(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54569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时间,教案,记时知识知多少,教学,一天,三上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天的时间》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一天的时间》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年、月、日的秘密”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知道24时记时法。”在“学业要求”中指出:“知道24时记时法与钟表上刻度的关系,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一天的时间”展开,借助春节联欢晚会等生活场景引入,涵盖24时记时法的理解、一天时间的感知(如钟面时针转动2圈对应24小时 )、时间计算(经过时长)及时间的实际应用(设计游览时间表、记录家人作息)、记时知识拓展(古人记时、时区等)。从生活情境出发,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建立24时记时法概念,掌握时间运算,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是时间认知从12时记时法到24时记时法的延伸,衔接生活与数学知识。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此前已认识钟面、掌握12时记时法,对一天的生活时间有直观感受,但对24时记时法的转换、持续时间计算较陌生。由于年龄小,时间观念较模糊,抽象理解一天24小时的循环、跨天时间计算有难度。需借助生活实例、直观操作(画钟面、拨时刻),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建立清晰时间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理解24时记时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2.认识一天有24小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分段算、画直线标时间算等),解决生活中时间相关实际问题。 3.了解古今记时方法、时区等知识,拓宽时间认知视野。 4.通过观察钟面、画时间线、模拟生活场景等活动,经历24时记时法形成及时间计算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5.借助设计游览时间表、记录家人作息等实践,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时间规划意识。 6.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7.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懂得珍惜时间,同时了解记时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转换规则,正确读写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学会用分段计算、画时间轴等方法,准确计算经过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理解24时记时法中“0时”“24时”的意义,以及跨天时间计算。 2.灵活运用时间知识,合理设计时间安排表(如游览、双休日活动),并清晰表述时间规划。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独立思考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生活情境驱动,贴近实际 以春节联欢晚会、商店营业时间、图书馆开放时间等生活场景为线索,将时间知识融入日常,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从熟悉的“一天活动”引入,降低理解门槛,激发探究欲,体现“数学———生活”的紧密联结。 2.操作探究结合,逐步建构 安排画钟面、拨时刻、画时间线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24时记时法原理(时针转2圈对应24小时)。通过“分时段计算经过时间”“设计游览表”等探究,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建构时间计算与应用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知识拓展延伸,文化融合 不仅教学24时记时法与时间计算,还拓展古今记时方法(如古人“午时”)、时区知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丰富时间认知维度,融入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时间文化的发展,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五、单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