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轮船招商局 洋务:与外国交涉有关的事务。诸如外交、派遣留学生、购买枪炮、办厂等。 课程标准: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新课导入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 旧式冶炼方法 中国第一个洋式炼钢炉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想一想: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新”在何处? 生产方式是:大机器生产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口号、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历史解释: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3.唯物史观:通过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早期现代化探索,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家国情怀:体会先进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增强对国家兴衰的责任感。 素养目标 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内: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外: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窃闻立国之道,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师事夷人?”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奕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西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阶级怎么看? 2.概念解释: 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洋务:一词由“夷务”而來。中国古代以“夷”专指华夏以外民族,把与外国人打交道称为“夷务”。“夷”字经逐渐演变而成为贬称,含有歧视之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公文不用“夷”字,从此“夷务为“洋务”所取代,泛指与西方国家进行的一切事务,如外交、商贸、传教、办新式学堂、引先进技术等。 洋务派: 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开明官员。 3.概况: 时间 目的 指导思想 学习方式 口号 领导阶级 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恭亲王奕?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地主阶级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即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口诀:一僧坐洞里(奕·曾·左·洞·李) 【问题思考】找出清政府的病症(原因),清政府如何“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1: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型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2:“自咸丰同治以来,粤匪乱起,海疆滋事,中外用项日增月益,一岁所入不足供一岁所出。所谓国家岁入岁出自有常经,军兴以来供亿浩繁,以至京师及各省库储开支支绌,事平之后,帑藏仍未裕如”。 材料3:奕诉上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赀请中国人讲解中文,而中国迄今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 《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洋务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