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应用提升 教学内容 教学教材第94、9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准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2.能观察发现乘法表格中的规律,并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能熟练地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了解乘除法的含义,掌握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5.能将给定的具有不同属性的物体按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会在一次分类的基础上继续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乘、除法算式的含义,运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2.将给定的具有不同属性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会在一次分类的基础上继续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难点 1.发现乘法表格中的规律,并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2.对分类思想的深度领悟,能够认识到同一组对象可以依据多种标准、多层级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册书“复习与关联”单元的“整理复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应用提升”内容。 板书课题:应用提升 二、应用提升 1.教学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的乘法表格,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弄懂填写这张表格的要求。再用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数依次相乘,快速口算出结果,填在对应的方格中。 同桌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的表格进行展示,表扬填写准确的同学,同时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体纠正。 教师任意指一个积,让学生说出所有能得到这个积的乘法口诀。如:36…… (2)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表格的每一行或每一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可先观察每行,再观察每列。想一想,第2行是1和哪些数相乘的积?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多少?第3行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每行或每列,寻找规律。 找出规律后,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每行数是这一行第1个数与1~9各数相乘的积,相邻两个数的差就是这一行的第1个数;每列数是这一列第1个数与1~9各数的积,相邻两个数的差就是这一列的第1个数。 (3)课件展示“田”字形表格,让学生观察这两个表格。 师:同学们,这两个“田”字形表格是上表中的一部分,你们能把它们填写完整吗? 引导: ①第一个表格给出了右列的24和30,想一想:这两个积分别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呢?这一列的第1个数是几?再根据这个数与24和30的关系,找出这两行第1个数分别是几。 ②第二个表格只给出了右下角的63,哪句乘法口诀的积是63?63上方的数与这句口诀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填写情况,相机指导。 指名汇报,并用手机投屏,展示学生所填的表格, 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4)请写出每个乘法算式对应的除法算式。 引导: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根据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写出除法算式。 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并投屏展示学生所写的除法算式。 2.教学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第(1)(2)小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示例:4×7=28,表示4个7相加或者7个4相加,根据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想出的。 18÷6,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商的计算方法是想乘法口诀,“三六十八”,所以商是3。 (2)课件出示第(3)题:计算上面的乘加算式和乘减算式,说一说先算什么。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出计算乘加或乘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3)课件出示第(4)题:你能在生活中发现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吗?选择一个写出来并解答。 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指名各小组的代表汇报,其他小组人员认真倾听。 独立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