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9840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61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语文,统编,五四,学制,七年级
  • cover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梳理情节,复述故事,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了解神话的文体知识。 思维能力:分析女娲形象,体会其神性与人性的融合;梳理故事脉络,复述情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会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思考神话与现实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体会神话的魅力,感受女娲造人情节的奇幻想象;尝试发挥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如改编故事或续写情节,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女娲形象中的神性与人性,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2.掌握联想与想象手法在文中的体现,能够辨别并运用这种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故事中奇幻情节背后所反映的人类早期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 神异篇》等。 三、整体感知 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速读全文,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神话故事。 明确:很久以前大地上没有人,女神女娲觉得很孤独,她想造出和她一样的生物来布满大地。她分别用黄泥捏人、挥藤洒泥的方法创造了人类,并用让男女婚配的办法,让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四、合作探究 1.仔细品味《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材料: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鉅(gēng) 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缒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烟。(《风俗通》)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小结: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作者袁珂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