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沁园春·雪》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二、创作背景 1936年1月,毛泽东组织东征部队———红军抗日先遣军,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2月,在陕北清涧县,他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三、字音词义 惟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滔滔:词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山舞银蛇: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原驰chí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红妆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妖娆ráo: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四、主题概述 这首词通过展现北国壮丽美好的雪景,纵论秦皇汉武等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现了词人对超越历史英雄、创造伟业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五、作品结构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六、鉴赏品读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动静结合,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世界。 2.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突显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原”比作银蛇和白象,“舞”和“驰”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总括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了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姿态。 4.下阕中“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惜”字总领评价历史人物的七个句子,定下了词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惋惜,其中又有批判之意。 “略”“稍”使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对比,褒贬的程度稍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词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 6.本首词有何特色?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