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2936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一上2.2《立体图形的拼搭》(教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349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教版,立体图形的拼搭,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图形(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认识图形(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会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内容,围绕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展开教学。内容包含: 图形分类与识别:通过“分一分”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外形特征,能依据形状将物品归类。 实践操作体验:“搭积木”“玩泥巴”“学做泥哨”等活动,借助拼搭、创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感受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文化与应用拓展:以“兔博士网站”介绍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将图形认知与文化传承结合,拓宽学生视野。 这些内容从生活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搭建起“生活———数学———文化”的学习路径,为后续平面图形学习及空间观念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认知情况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身边熟悉的实物有丰富感知,但缺乏对立体图形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能力。他们好奇好动,喜欢通过拼摆、触摸等操作活动探索世界,能在游戏和实践中积累图形认知经验,但用规范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理解图形间区别联系时,存在表达和思维上的困难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能准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描述其基本外形特征。 2.会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如搭积木、捏泥巴作品),感受图形在构建物体中的作用。 3.了解苗族泥哨等非遗文化中图形的应用,知晓泥哨制作与立体图形的关联。 4.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创作”过程,发展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能力,提升空间观念。 5.在玩泥巴、做泥哨实践中,锻炼动手操作与创新思维。在创作与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非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清晰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掌握其外形特征。 2.运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创作,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精准抽象概括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 2.借助立体图形创意拼搭、泥巴创作,表达创意并阐述设计与图形特征的关联。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礼盒、球、茶叶罐等)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初步感知立体图形,降低抽象概念学习难度,契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编排“分一分”“搭积木”“玩泥巴”等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图形特征、发现图形应用,将“做数学”与“学数学”融合,促进知识内化。 3.通过“学做泥哨”“兔博士网站”,把立体图形知识与苗族非遗文化结合,既巩固图形认知,又渗透文化教育,丰富数学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