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3870

15.1静电现象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09-3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0990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5.1,学年,九年级,科版,物理,初中
  • cover
第一节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课题 第一节 静电现象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摩擦起电的概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明确两种电荷的规定;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能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列举静电的利用与防止实例,理解其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摩擦起电的特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培养 “观察现象→分析推理→总结规律” 的科学思维。 能区分 “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荷相互作用” 等概念,用微观电子转移解释宏观静电现象,建立 “宏观 - 微观” 联系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 参与 “摩擦起电现象探究”(梳子摩擦毛皮吸纸屑、塑料棒摩擦毛皮靠近细水流)、“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相互靠近)等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结论。 动手操作验电器,体验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的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培养实验操作与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与责任 通过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脱毛衣声响、头发竖起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静电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静电喷涂提高效率),同时了解静电危害及防范措施,培养 “趋利避害” 的技术应用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2024)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 电与电路” 的第一节,是学生进入电学领域的入门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静电现象切入,避开复杂电路知识,先建立 “电荷” 的基础概念,为后续学习 “电路组成”“电流”“电压” 等内容铺垫,是电学知识的 “起点课”。遵循 “生活现象→实验探究→概念规律→微观解释→应用与防范” 的思路教材设计多个简易实验(迷你实验室 “有趣的气球”、做中学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无需复杂器材,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对静电现象有感性认识,如冬天脱毛衣时的 “啪啪” 声、塑料梳子梳头发后吸纸屑、科技馆静电球使头发竖起来等,但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本质。已学过 “原子结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呈中性),具备理解 “电子转移” 的微观基础;有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使用简单器材完成摩擦、观察现象)。但是难以将 “摩擦起电” 与 “电子转移” 关联,易误认为 “摩擦产生了电荷”(实际是电荷转移)。对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电荷重新分布” 的过程,缺乏直观认知;教师可以用 “实验直观化” 突破抽象;用 “模型可视化” 解释微观;用 “生活实例” 强化应用:结合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电视机屏幕、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用所学规律解释,实现 “知识→生活” 的迁移。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的性质;两种电荷的规定及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静电的利用。 教学重点 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 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拿出提前准备的塑料绳,分成细铁丝,邀请学生用手摩擦后提起,观察 “塑料细丝飘起散开” 的现象 【生活提问】 冬天脱毛衣时,为什么会听到 “啪啪” 声?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为什么会 “飘起来”? 【归纳总结】 这些现象都与 “静电” 有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的奥秘 ——— 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等知识。 动手参与塑料细丝摩擦实验,观察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产生 “为什么会这样” 的探究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学习新课 一、摩擦起电 【自主实验】 分发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毛皮、小纸屑、细水流装置),指导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