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背景、边塞诗创作风格及《逢入京使》的创作背景,精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与核心主旨。 2.赏析诗中“故园”“马鞭”“纸笔”等意象的深层内涵,体会诗人在边塞情境下复杂的情感(思乡与报国的交织),提升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与情感共情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质朴直白、凝练传神)与表现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情景交融),明确其在传递情感、塑造场景中的作用。 4.感受《逢入京使》“以俗写雅、以简见情”的艺术风格,理解边塞诗中“家国情———的独特表达,以及诗歌对后世边塞题材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诗歌内容与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报平安”背后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生活的艰辛;赏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及表现手法。 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仓促情境中,“凭君传语报平安”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亲人的牵挂,又有对边塞使命的坚守);理解边塞诗中“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的平衡。 三、教法设计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具象场景更敏感,情感共情能力较强,但对边塞文化、复杂情感的理解需引导),本次教学采用以下多元教法,注重“情境体验”与“深度探究”结合: 教法名称 具体实施方式 设计意图 情境教学法 1.导入时播放边塞风光音频(如风沙声、马蹄声),配合PPT展示唐代边塞地图、戍边将士画像; 2.分析“马上相逢”场景时,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你是岑参,在黄沙漫天的行军路上,突然看到一个穿长安服饰的使者,此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3.播放诗歌朗诵音频(配古筝曲《边塞吟》),让学生跟随节奏轻声跟读 借助“听觉+视觉+想象”构建沉浸式边塞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距离,直观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氛围与人物心境,为理解思乡情感奠定基础 问题驱动法 1.初读阶段:“诗人东望故园时,为什么会‘泪不干’?” 2.精读阶段:“‘无纸笔’是真的没有笔墨吗?这个细节背后藏着边塞生活的什么特点?” 3.探究阶段:“诗人明明很想家,却只让使者传‘平安’,他在担心什么?” 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表层内容”向“深层情感”探究,避免鉴赏流于表面,培养逻辑分析与文本解读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 1.划分45人小组,围绕“诗歌中的哪些细节让你觉得场景很真实?”展开讨论,要求结合诗句举例(如“马上相逢”“无纸笔”); 2.对比探究任务:“将《逢入京使》的思乡与《春夜洛城闻笛》的思乡对比,小组讨论:两者触发思乡的媒介(笛声vs入京使)有何不同?情感表达的风格(细腻vs直白)有何差异?” 3.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结论,教师点评补充 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弥补个体解读的局限;同时培养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尤其在对比探究中深化对边塞诗与思乡诗差异的理解 诵读品味法 1.范读:教师配乐朗读,强调“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悠长停顿(体现路途遥远)、“双袖龙钟/泪不干”的低沉语调(传递悲伤)、“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恳切语气(凸显无奈与牵挂); 2.分层读:先全班齐读(熟悉节奏),再指名读(纠正语气),最后“角色读”(让学生扮演岑参,带着情感朗读); 3.评读:读完后让学生互评“哪处朗读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为什么?” 古典诗歌的情感与韵律需通过诵读感知,通过“范读分层读评读”的流程,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把握诗歌的节奏美,同时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语音语调,深化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音频:先播放30秒的“边塞环境音”(马蹄声、风沙声、隐约的羌笛声),让学生闭眼倾听,提问:“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边疆”“战士”等关键词)。 2.衔接引入:“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