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蜀相 杜甫 探寻诗中情韵,感悟古人风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赏析诗歌字词、诗句,学习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表现力,提升学生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如理解 “自”“空” 等关键字词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分析诗歌结构、艺术特色、主题等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如探讨诗歌用典的作用与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蜀相》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培养其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如感受诗歌借景抒情营造的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杜甫生平、创作背景及诸葛亮的历史文化意义,传承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质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与诸葛亮的忠诚智慧。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对诸葛亮的情感及自身情感抒发;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对仗等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以及诗人复杂情感的交织,理解杜甫与诸葛亮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教学重难点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杜甫生平:简要讲述杜甫从读书游历、困守长安、陷贼为官到漂泊西南的人生历程,突出其一生历经唐王朝由盛转衰,颠沛流离却始终忧国忧民。 文学成就:强调其诗歌被称为 “诗史”,本人被尊为 “诗圣”,作品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列举《登高》《春望》等代表作。 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安史之乱” 已持续五年,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唐王朝风雨飘摇,皇帝宠信宦官,猜忌忠良。 个人境遇:杜甫结束甘肃天水的流离生活,暂居成都浣花溪畔茅屋,政治理想破灭,自身报国无门。在此情形下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蜀相》。 创作背景 七律特点:介绍七言律诗的基本特点,每句七字,共八句,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使诗歌具有韵律美。 本诗体现:《蜀相》在格律上严格遵循七律要求,为后续分析诗歌的形式美做铺垫。 诗歌体裁 - 七律 诗歌原文呈现:《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感情基调:明确本诗感情基调为伤感、叹惋,语速稍慢,语调深沉,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人情感。 初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初读感知-节奏与基调 诗人行踪与所见所闻:跟随诗人脚步,梳理其寻访武侯祠过程,从询问丞相祠堂位置,到看到锦官城外柏树茂密,再到祠堂内碧草映阶、黄鹂隔叶啼叫,最后联想到诸葛亮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将所见之景与所思之人逐步串联。 初读感知 - 整体内容梳理 诗句呈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字词赏析:“寻” 字:表明诗人专程拜访,饱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追思,引出下文对祠堂的探寻,若改为 “在” 则缺乏这种情感与动作性。“柏森森”:既写实描绘武侯祠周边环境,又渲染庄严肃穆氛围,柏树象征诸葛亮忠贞高洁的品格,且体现人民对其爱戴,因祠堂有人悉心维护。 诗句细品 - 首联 诗句呈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字词赏析:“自”“空”:互文见义,意为 “空自”“徒有”。台阶旁碧草徒有春色,叶间黄鹂空有好音,以乐景衬哀情,以声衬静,视听结合。虽春光明媚,但诗人无心欣赏,借此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武侯的缅怀,以及自身报国无门的寂寥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