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766876
【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三上2.3《1千米多长(1)》(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953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教学
,
一体化
,
北师大
,
三上
,
1千米多长(1)
,
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 “测量” 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 “内容要求” 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测量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物体的长度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简单的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等内容。它是测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初步应用,也为后续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更复杂的测量和单位换算奠定基础。本单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理解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方法。教材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会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测量活动,比如用尺子量课本的长度、用手估量各种生活实际物品等,对物体的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重要基础。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判断。但是,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缺乏准确的认知,对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不深刻,在实际测量中容易出现选择单位不当、测量方法不正确等问题。另外,由于是系统地学习测量知识,在进行单位换算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测量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混淆不同单位的进率、不能准确读取测量工具的刻度等。 二、单元目标拟定 1. 在实际情境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和千米,理解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能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3.掌握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3.理解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能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准确建立1毫米、 1厘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表象。 2.能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3.灵活运用单位换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物体的长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如何准确测量物体,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测量的结果和过程。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学生量感的培养不仅在于掌握测量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量感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学生丰富的测量活动经验,以及对测量本质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和积累。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以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直接测量过渡到间接测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2.注重实践探究,通过 “提出问题 — 探究方法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2.6《5的乘法口诀》(教案)(2025-09-15)
【课堂无忧】西师大版二上2.9《6~9的乘法口诀》(课件)(2025-09-15)
【课堂无忧】西师大版二上2.8《图形与数列规律》(课件)(2025-09-15)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2.5《4的乘法口诀》(教案)(2025-09-15)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2.4《3的乘法口诀》(教案)(2025-09-1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