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植被与土壤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植被与土壤》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第四课。教材围绕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展开,先点明土壤形成缓慢及面临的流失、沙化危机;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直观呈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进而分析土壤沙化的自然(气候干旱等)与人为(乱砍滥伐等)原因;最后介绍土壤沙化的治理措施(修筑梯田等)及我国防沙治沙的成果。内容衔接前三课土壤相关知识,聚焦土壤保护,兼具科学知识传授与环保意识培养价值。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土壤流失、沙化现象有一定生活感知(如见过沙尘暴、山坡泥土流失),但对植被与土壤的具体关联、沙化原因及治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备初步观察、对比能力,但逻辑推理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升,需借助直观实验、案例分析引导其构建科学认知,树立环保意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晓土壤形成缓慢,明确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掌握土壤沙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分析,提升观察、对比、推理能力,能辩证看待土壤沙化相关问题。 探究实践:能完成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并记录,会调查家乡防治土壤问题的措施。 态度责任:激发土壤保护探究兴趣,增强土壤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掌握土壤沙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难点:从实验和分析中推理出植被与土壤的关联,辩证认知沙化成因并应用治理措施。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实验验证植被“守护”作用能按分工完成任务,公平实验条件把控到位,完整记录两组土壤3项现象,记录清晰准确,能准确对比两组实验现象差异,清晰总结结论,逻辑合理。能基本能不能分析土壤沙化“原因”在课本中准确圈画沙化原因,并正确标注类别,能清晰说出分类理由。能基本能不能思考土壤沙化“治理”方法能找出治理措施,且准确对应作用,能结合课本措施,提出1条及以上符合家乡实际的沙化治理建议。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环节:聚焦土壤 “危机”教师活动1 1.展示课本中“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插图,播放1分钟沙漠化地区短视频,提问:“视频和图片里的土地怎么了?为什么原本能长植物的土壤会变成这样?” 2.补充土壤形成周期(成百上千年)的小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这么难形成,一旦‘受伤’,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1 观察插图和视频,描述土壤流失(雨水冲散泥土)、沙化(土地干裂、无植被)的现象,分享生活中类似场景(如暴雨后路边积土)。 自由讨论,说出土壤危机的影响(如 “没法种庄稼”“环境变差”)。活动意图说明:用直观的视听素材唤醒学生认知,通过生活关联引发兴趣,为后续探索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铺垫问题意识。环节二:实验验证植被“守护”作用教师活动2 1.明确探索主题:“植被能不能保护土壤?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照课本实验步骤,演示材料准备(两块等大土壤:一块种小草、一块无植被;倾斜托盘、等量水)。 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取两块同样大的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无植被覆盖,分别放入两个一端垫高的托盘中。 2.往两块土壤上以同样的方式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2.指导分组实验:分配“浇水员”“观察员”“记录员”角色,强调公平实验(水量、托盘倾斜角度一致),实验后提问:“两组土壤浇水后有什么不同?这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