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0560

中图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课件(25张PPT) 1.2 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348881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课时,短的,夜长,周期,方向,公转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本地四季物候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不同区域自然现象的影响规律,能举例说明同一节气南北半球自然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运用地理模型推演昼夜长短变化过程,建立天文现象与地理要素的关联性认知,能用示意图表达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因果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简易实验模拟地球公转,培养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地理观察记录的规范方法。 4.人地协调观:结合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感悟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智慧,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机制。 三、导入新课 情境一:升旗时刻之谜 “同学们注意到天安门升旗时间每天不同吗?比如1月1日升旗约7:36,7月1日却早至4:49。为什么同个地点每天日出时间会变化?”(展示升旗时刻表,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设计: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有昼夜更替吗?” “哪位同学去过南半球?那里的季节和我们相反吗?” 情境二:影子探秘 “现在请大家回想教室外旗杆的影子一年四季的长短变化特点,并思考这与我们四季感受到的阳光强弱有什么关系?” 然后用手电筒照射铅笔模拟,如果保持光源位置固定,转动铅笔倾斜角度,影子长短会如何变化? 操作指导: 1. 分发A4纸标记“春、夏、秋、冬”四个方位。 2. 用橡皮泥固定铅笔模拟地轴倾斜 3. 小组竞赛:最快呈现“冬至日最短影长”的组加分。 情境三:古诗中的地理 “请欣赏诗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展示配图),这是描写哪个节气的景象?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日影制定历法?” 文化渗透: 展示圭表、日晷复原图,说明“立竿见影”原理 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跟读。 四、讲授新课 活动主题:昼夜变化探秘工坊 活动目标:通过简易模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材料准备: 每组1个带支架地球仪(标注赤道/回归线)、1支手电筒、6张彩色纸条(红黄各3条) 教室墙面贴巨型太阳直射点轨迹图(用A3纸打印)。 环节一:公转特征初探(15分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地球公转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太阳,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引导学生演示地球公转,并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的特点。 方向认知 教师:“请沿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地球仪,这与钟表指针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和钟表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教师同步用板书箭头标注) 教师错误纠正:发现某组顺时针转动时,邀请全班观察:“这样会导致季节顺序错误哦!” 倾斜奥秘 教师:“请用三角板测量地轴倾斜角度,如果变成90°会怎样?” 学生:(操作后惊呼)所有地方都永远昼夜平分! 教师追问:“现实中地轴倾斜带来什么好处?” 答案预设:形成四季更替,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渗透人地协调观)。 环节二:昼夜长短解密(20分钟) 昼、夜弧标记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学生用红色纸条标记昼弧,黄色标记夜弧。 师:“比较南北半球纸条长度,发现了什么?” 生:两边一样长!昼夜平分!(此时同步板书春分特征) 极昼、极夜剧场 调整手电筒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 教师:“请北极熊玩偶(贴在北半球)汇报日照情况!” 学生:(举着玩偶)“我这里24小时都是白天!” 教师追问:“此时南极科考队员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需要24小时开灯,生物钟紊乱... 调整手电筒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分析北极熊、南极科考队员所处地的昼夜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变化特点,版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如下: 生活推理 出示本地气象局提供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