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类型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性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气候要素与农业结构、民居特征等案例,分析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地理逻辑关系,形成综合性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气候分布图、景观图等工具,模拟解决作物种植规划、灾害应对方案等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气候异常案例分析,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气候对农业生产类型与耕作制度的影响 2. 气候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创新利用方式 3. 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关系 难点 1. 气候异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新课导入 情境一:地理侦探挑战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三封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 1. 西伯利亚农场主询问能否改种香蕉 2. 沙特建筑公司纠结是否在工地安装除湿机 3. 云南茶农咨询扩大种植面积的可行性 你们能结合气候知识帮他们分析吗?” 学生讨论:通过气候类型与作物习性、工业流程关系的初步推断,引出气候影响的广泛性。 情境二:时空穿梭机 多媒体展示: 15世纪郑和船队途经阿拉伯半岛时的航海日志片段:“此地居民皆着白袍,房屋无窗...” 现代驴友在北极拍摄的因纽特人冰屋视频。 教师引导:“如果让你设计一套穿越非洲到极地的旅行装备,需要考虑哪些气候因素?” 学生回答:从服饰材质、交通工具选择等方面展开推测,渗透气候与生活的关联。 情境三:校服设计师的挑战 实施步骤: 实物对比 教师手持两套校服: A款(本地冬季校服:加厚加绒) B款(三亚校服照片:短袖薄裤) 提问:“同样的季节,两地校服差异为何这么大?” 关键追问“如果让你为拉萨设计校服,会重点考虑什么功能?”(提示词:昼夜温差、紫外线强度) 思维聚焦 展示西藏学生校服实拍图(可拆卸袖藏袍) 总结:“一件校服藏着气候密码,接下来我们探索更多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秘密” 四、新课教学 环节一:气候与生产 模块1 农业命脉———气候的馈赠 案例1 作物分布拼图竞赛 教具准备:气候类型图(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作物卡片(葡萄/水稻/青稞) 教师提问:“请将作物卡片贴到适宜的气候区,并说明匹配理由”。 学生操作: 1. 葡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 2. 水稻→亚热带季风区(湿热环境) 3. 青稞→高原山地气候(耐寒特性) 教师追问:“如果强行在热带雨林种葡萄会怎样?”(病虫害高发/糖分积累不足) 模块2 工业生产的隐形指挥棒 案例1 芯片工厂选址之谜 背景材料:某电子公司拟在郑州与海口建设芯片厂 教师提问:“芯片制造需要恒温恒湿环境,哪个城市更合适?为什么?” 学生分析: 郑州:温带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需更多温控设备 海口: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高湿→除湿成本高昂 结论提炼:气候通过影响环境控制成本,间接作用于工业选址。 案例2 青藏铁路建设纪实 视频片段:展示高原冻土区夏季施工场景 教师引导:“为什么铁路建设要集中在冬季?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知识迁移:气候→地表稳定性→工程施工周期 模块3 气候资源的智慧利用 案例1 坎儿井工程解密 立体模型观察:分层展示暗渠、竖井、明渠结构 关键问题链: 1. “吐鲁番降水极少,如何发展农业?” 2. “暗渠设计相比明渠有何优势?”(减少蒸发/防止风沙掩埋) 3. “这套系统体现了哪些气候资源利用原则?”(节水优先/因地制宜) 案例2 新能源地图设计 数据包分析:提供各省级行政区年均风速/日照时数数据 小组任务:为中国新能源公司推荐3个风力发电站选址 评价标准: 东南沿海:季风强劲但台风风险 西北内陆:稳定风源但远离用电区 环节二:气候与生活 模块1 服饰变迁中的气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