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植物》是2024年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6课。教材以问题“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作为聚焦点切入主题,设置了观察认识校园植物及记录、交流环节,结合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组织研讨,最后拓展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常见的蔬菜、水果等。总体来说,本节内容又回到了学生日常学习所在的校园,既是回顾也有拓展。 【学情分析】 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发生变化,植物的生存需要水、阳光和空气,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学生在整个单元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及生长地点,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特征的认识存在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同时,学生乐于表达,但缺乏表达技巧与逻辑,难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教师可以拍摄校园植物照片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 对入校仅1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环境不太熟悉,对校园中植物的关注也是极少的。将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这一活动前置,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并且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认识和了解校园与植物,提升学生对校园的喜爱,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教学思路】 在课前布置学生带着任务提前调查校园植物,一方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上课后先在课堂上进行课前调查结果的展示与交流。随后带领学生再次到校园进行实地观察,通过学生指认、教师拍摄照片的方式留下后续交流环节要用到的植物照片,回到教室后围绕课前任务组织学生比照植物照片进行对比观察和交流。最后通过“连连看”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课前调查任务,初步体验有目的的科学调查。 2.在交流校园中发现的最大植物、最小植物、最奇特植物或自己最喜爱的植物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识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 3.在上述交流过程中能初步体验独立思考、判断与表达,同时继续学习安静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在尝试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观点的成立需要理由和证据。 4.在实地观察中,能尝试借助图画或语言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说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一些独立的发现。 【教学重点】 以最大、最小、最奇特、最喜欢的植物等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调查、交流、再次实地调查、再次对比交流,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识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再次观察校园植物的需求和兴趣,继续引导学生初步尝试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安静倾听和理解他人发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回顾 调查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找一找,你认为校园里最奇特的植物是谁?你最喜爱的植物是谁?最大的植物是谁?最小的植物又是谁?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植物,用画图的方法做好记录。 校园植物大调查 日期 姓名 请你用课余时间,到校园里去找一找,你认为最奇特的植物、最喜爱的植物、最大的植物或最小的植物,把它画在下面的表格里。 最奇特的植物 最喜爱的植物 最大的植物 最小的植物 二、调查结果展示 1.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的语言表达: “这是我在校园里发现的最奇特的植物,它的特征是……” “这是我在校园里发现的最喜爱的植物,它的特征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