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总结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文章,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声音和味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由两道题组成,旨在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让词语学习更加富有情景感;让学生某种事物的动态变化描绘清楚。“书写提示”用《观潮》中的一段话作为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时,把一段话写工整、美观。“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要求学生积累背诵。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词语写句。 语言运用:根据四字词语想象画面,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规律; 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审美创造:通过学习,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好词佳句在描写中带来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 1.掌握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 2.积累形容声音的词语及古诗《鹿柴》。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鹿柴》中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播放一段热闹的集市音频和一段幽静的森林音频。 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场景,生活中的声音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一,去探索与声音等有关的有趣知识。 二、交流平台 (一) 引导回顾 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观潮》《走月亮》等。想一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二)小组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阅读时,你们是怎样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有什么收获? 预设:在《观潮》中,读到潮水奔腾而来的壮观景象,我联想到了自己见过的汹涌海浪,对大潮的雄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三) 全班分享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1.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类似的经历或看到过的相似场景。 2.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想象课文描绘场景后续可能发生的事情。 3.还能思考课文所表达情感在生活中的体现等。 (四)课堂小练 出示一段简短的描写秋天景色的文段,让学生运用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 三、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形容声音的词语 1.课件展示“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这些词语。 请学生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逐一讲解词语意思: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人声鼎沸(如热闹的火车站场景)、锣鼓喧天(庆祝节日时敲锣打鼓的画面)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其形容热闹嘈杂声音大的意思。 通过播放高分贝噪音,让学生感受震耳欲聋;展示烟花在高空中绽放并伴有巨大声响,理解响彻云霄。 教师示范低声细语,模拟两人小声交谈场景讲解窃窃私语,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词形容声音小。 呈现安静的图书馆场景理解鸦雀无声,用雪花飘落的动画表现悄无声息,体会这两个词表示没有声音。 3.进行词语分类:让学生按声音大、声音小两类对词语进行分类,巩固理解。 4.运用词语 创设情境:假设要描述一场热闹的运动会开幕式和安静的图书馆自习场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词语填空。 请学生用这些词语中的2 - 3个,写一段话描述一个场景,如热闹的庙会或安静的夜晚小巷。之后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所写内容,大家共同评价词语运用是否恰当。 四、日积月累 (一)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鹿柴》,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