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A 根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天府”“蜀”可知,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占据北方中原地区,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与材料“汉末一人物”相悖,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十六国时期的前秦,C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实现短暂统一,①处为西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B 琅邪王氏、颍川庾氏等世家大族轮流掌握政权,而皇帝权力被严重削弱,其与东晋时期政治状况符合,B项正确;西晋时期,虽然士族势力有所上升,但皇权仍然相对稳固,排除A项;南朝各代虽然士族也有较大影响力,但没有形成如东晋时几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且南朝皇权逐渐加强,排除C项;北朝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鲜卑族,也有汉族的世家大族,如崔、卢、郑、王等大族,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不允许大臣说北语,要求他们学习汉语,结合495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是洛阳,故选B项。 5.B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B项正确;“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盛世’与‘危机’并存”是清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C项;“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6.D 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交通,但没有体现水路运输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可知,唐太宗主张以民为本,故选D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以民为本,“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B、C三项。 8.D 根据材料“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以西)”“贞观年间,唐王朝”可知,唐朝贞观年间在交河故城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D项正确;渤海国设置在东北,而不是西域,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为汉代设置的,排除B项;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排除C项。 9.A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骨力裴罗受唐册封为怀仁可汗,大祚荣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松赞干布和耶律阿保机没有被唐王朝册封,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10.C 根据材料“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和“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判断,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唐玄宗,他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因沉迷享乐,发生了安史之乱,失去政权,C项正确。 11.B 材料“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圣上,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与“三十仙材上翠微”相悖,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见吐蕃、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科举放榜相悖,排除D项。 12.D 唐太宗时为了更方便处理政务,三省长官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体现出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方便处理政务,不会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削弱,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建立,排除B项;三省长官是宰相,排除C项。 13.D 材料“授人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