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2.6观察与比较 核心概念: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酱油的多少会影响水的颜色深浅,初步建立“浓度”与“颜色深浅”的直观联系。 知道感官观察(如视觉)是认识物体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对三杯酱油水按颜色深浅进行排序。 能初步尝试用简单的方法(如滴加酱油)配制出颜色介于两杯之间的酱油水。 3. 探究实践 能使用滴管、杯子等工具进行酱油水的配制操作。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记录配制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4. 态度责任 愿意积极参与观察和配制活动,对科学探究保持好奇。 初步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比较酱油水的颜色深浅,理解颜色与酱油多少的关系。 指导学生使用滴管等工具进行简单的配制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准确描述颜色深浅的差异,并据此进行排序。 学生如何控制酱油的滴加量,配制出颜色介于两杯之间的酱油水,需初步建立“比例”和“比较”的概念。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材料 酱油水样本:提前配制好颜色深浅差异明显的3杯酱油水(浅、中、深),用于课堂展示和排序引导。 大号滴管、透明杯子、量杯 :用于演示配制过程和滴管使用方法。 记录单放大版:用于板书或投影展示“我的配制方法”记录要求。 排序编号卡片:标有“1、2、3”的号码贴或卡片,用于给杯子编号。 2. 学生分组材料(每4人一组) 实验器材: 3个透明塑料杯(大小一致,便于观察颜色) 1支滴管(建议使用安全塑料滴管) 1小杯清水(每组约200ml) 1小杯酱油(每组约50ml,可用浅碟分装) 记录工具: 记录单(每人1份,含“我的配制方法”表格+图画区) 彩色笔(用于画图记录颜色深浅)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招聘小小调味师!(3分钟) 1.教师扮演“主厨”:系上围裙,创设情境。“小朋友们,我的美味餐厅今天要招聘几位‘小小调味师’,负责调制美味的酱油汤。你们想参加吗?” 2.揭示挑战:“要成为合格的调味师,必须通过视力、手艺和创意三大考验!你们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招聘小小调味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视力、手艺和创意三大考验,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二) 活动探究:闯关大挑战(30分钟) 第一关:【火眼金睛】———观察与排序(教学重点)(10分钟) 1.任务发布:“主厨”出示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1号、2号、3号),请应聘者们不品尝,只用眼睛看,给它们按照颜色从浅到深排序。 2.学生探究:学生小组观察、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将编号卡片(1,2,3)贴到相应的杯子上。 3.交流分享:请小组代表说说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引导说出“放在一起比”、“对着光看”等方法)。 4.技术亮点支撑:教师出示数字化比色卡(PPT动画或实物卡片),将三杯水的颜色与比色卡上的色块进行比对,给颜色“打分”,验证学生的排序是否正确。 第二关:【巧手匠心】———配制与记录(教学重点+难点)(15分钟) 1.任务升级:“主厨”要求每位应聘者自己动手配制三杯颜色深浅不同的酱油水,并记录下你的“独家秘方”。 2.示范与安全提醒:教师快速演示如何使用滴管(“捏-吸-滴”),并强调“酱油不是饮料,不能尝”。 3.学生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水、酱油、滴管和杯子进行配制。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有控制地滴加酱油(突破难点)。 4.记录创意:学生在记录单上用自己的方式(画图、数字、简单符号)记录配制方法。如:画一个杯子,旁边画3滴酱油表示“滴了3滴酱油”。 5.分享秘方:请学生展示记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