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8035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4903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作业,课时,学案,课件,交流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核心概念: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交流。 关键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了什么影响 【重要概念】 食物物种交流 含义 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 范围 新航路开辟前,欧、亚、非之间;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种也向外传播 表现 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辣椒、菠萝等传入中国等地 意义 丰富了传入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人口迁移促进世界动植物大交流) (1)玉米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中国:明朝时传入;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遍布全国。 (2)马铃薯 ①欧洲: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②中国:相似于玉米传播。 (3)甘薯 ①欧洲:引入后传播比较缓慢。 ②中国:与玉米传播历程相似。 (4)番茄 ①欧洲:初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②中国: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5)辣椒 ①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中国:明朝时传入。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传播 (1)农作物 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等。 (2)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 玉米适应复杂气候环境,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 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用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 畜牧 玉米、马铃薯、甘薯可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 北美 水稻大量出口,促进外贸发展 中国 高产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美洲 动物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教材史料导读] 1.“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 甘薯通过民间海外贸易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 2.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1)路线:非洲→阿拉伯半岛→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地→美洲。 (2)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促进了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提示] 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食物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知识点拨]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性,种类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欧洲主导。 主题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视角1 粮食作物的传播 材料一 玉米是印第安人培育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并把它作为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