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 (总分:50分) 基础巩固练 1.先秦时期的村落继承了原始聚落的“集村”式形态,村民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个村落共同体中。至战国秦汉时期,在“集村”外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村落共同体的藩篱,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宗法制度的瓦解 [C]争霸战争的结束 [D]国家政策的引导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助推村落结构的转型,故选A项。其余三项均非主要原因。 2.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苏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内的市镇多有明确的产业特色,且人口众多,显示出经济的繁荣景象,故选D项。 3.西周城邑以王族宗庙为中心,规制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面积超过东周王城,宫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非常完备,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的转变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等级秩序的崩溃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不断,诸侯国的都邑规模僭越礼制,城内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这是礼崩乐坏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社会逐步转型的结果,故选B项。 4.下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版,大约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城市规划图中有大型水利设施、城壕和多处城门,这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完成,由此可知,当时的尼普尔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材料中有水利设施规划,但也有城门、城壕、神庙等规划,“农业灌溉系统发达”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尼普尔城市规划中有“神庙”“神龛”,说明受神权影响较大,排除B项。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工程性基础设施如排水、交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仅通过该规划图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5.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城市设计特别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如罗马广场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神庙、法院和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古罗马这一城市布局( ) [A]有效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 [B]为宣扬和肯定现存的制度服务 [C]扩大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 [D]激发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完成由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型。据材料“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等可知,古罗马在城市布局设计上,凸显了帝制下的政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关于解决住房紧缺而设计的集体住宅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公共建筑的地位和位置,未体现是否增加了数量或扩大了面积,排除C项。材料时间罗马处于帝制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营缮令》是唐朝法典“令”之一,是唐代关于土木营缮的制度规范,其第宅禁限条文如下:“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五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