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8058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1次 大小:12588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答案,作业,课时,学案,课件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总分:53分) 基础巩固练 1.下图为不同地区出土的铜制工具。它们主要可用于研究不同文明区域(  )      [A]跨入铜器时代的同步性 [B]生产工具的相似性 [C]生产技术交流的频繁性 [D]冶炼技术的同源性 【答案】 B 【解析】 乌尔王陵和安阳殷墟都出土了铜制的生产工具,说明不同文明在生产工具方面存在相似性,故选B项;乌尔王陵反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而安阳殷墟所在的商代为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排除A项;古代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交流并不频繁,同源性也无从谈起,排除C、D两项。 2.通过考古发现,在吠陀时代,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并出现了牛耕;农田做有畦沟,与灌溉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说明(  ) [A]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 [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C]印度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制约 【答案】 C 【解析】 吠陀时代的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施肥并出现了牛耕,且农田做有畦沟、涉及灌溉农业发展的天文历法知识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印度农业对精耕细作的重视,故选C项;水利灌溉影响经济态势而非决定经济态势,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印度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提及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社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强,“摆脱”表述绝对,排除D项。 3.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出土铁制生产工具93件,其中有铲、锄、犁、斧等;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出土铁制农具的地区分布于南方和北方,而且铁制农具种类和功能多样,说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技术比较,不能得出A、C两项;材料只涉及铁制农具,而当时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二者属于不同领域的运用,且材料未体现青铜业相关信息,排除D项。 4.近年来,西安附近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农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比较齐全,如铧、锄、镰、铲、锸等。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说明汉代(  ) [A]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 [B]铁农具生产日益标准化 [C]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D]农业劳作方式的多样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安附近出土汉代铁农具数量多,且同类铁器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可以体现汉朝统一国家盐铁官营下,农具生产有一定标准,故选B项;汉朝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不是由政府组织,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安一个地区铁农具的出土情况,不能证明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排除C项;农业劳作方式有家庭式与庄园式等,材料未涉及农业劳作方式,排除D项。 5.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农具,并对这些农具逐一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业工具的变革 [B]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C]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D]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写出文字说明,绘出农具图谱,配以令人易吟唱的诗歌”可知,王祯通过考察农具、绘制图谱,对农具进行详细说明,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王祯只是对农具进行整理、说明和推广,并未推动农业工具的变革,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朝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C项;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 6.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