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0321

1.5《植物的变化》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285569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植物的变化,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周围的植物” 单元的收尾课,承接前 4 课 “认识植物、观察植物、了解生长位置、记录植物特征” 的静态认知基础,聚焦 “植物的动态变化” 核心主题,是构建 “植物是活的生命体” 认知的关键环节。教材以 “生活中可感知的植物变化” 为切入点,通过 “发现变化 — 观察变化 — 分析原因 — 应用拓展”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看植物” 转向 “看植物的变化”,认识 “叶子发芽 / 变黄、花朵开放 / 凋谢、果实生长” 等常见变化,初步建立 “植物会随时间、季节、环境发生变化” 的科学观念。教材避开复杂的 “生命周期” 概念,以 “短期可观察的小变化”(如绿豆发芽、花苞开花)为主,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为中高年级学习 “植物生长周期” 奠定观察与认知基础,是连接 “静态认知” 与 “动态研究” 的重要纽带。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时,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通过前 4 课能识别常见植物、用多感官观察特征,但对 “植物变化” 的认知零散 ——— 见过树叶变黄、花朵开放,却未梳理 “变化类型”;关注 “季节大变化”,忽视 “短期小变化”(如豆芽长高); 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实物对比、视频动态展示” 兴趣浓厚,能感知 “颜色、大小、形态” 变化,但难以理解 “变化需要时间”,需借助 “前后对比” 建立认知; 学习能力:能简单说 “叶子黄了”,但无法完整描述 “植物名称 + 变化内容”;缺乏 “长期观察” 意识,动手记录时易因绘画能力差异出现困难,需教师简化任务、分层指导。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与对比,知道植物会发生 “叶子发芽 / 长大 / 变黄、花朵开放 / 凋谢、果实生长” 等变化,初步建立 “植物是活的,会随时间、环境变化” 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对比植物变化前后的样子”(如 “花苞 vs 开花”“未发芽绿豆 vs 发芽绿豆”),学习 “找不同” 的比较思维,能说出 “植物哪里变了”,培养初步的观察对比与逻辑表达能力。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绿豆发芽对比观察”“画变化对比卡” 活动,学习 “用放大镜看细节、用简单线条记录变化” 的方法,提升 “发现变化、记录变化” 的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植物变化的自然之美”,体会植物与生活的联系;在观察中养成 “耐心等待、如实记录” 的科学态度,愿意主动关注身边植物的变化,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植物常见变化(叶子发芽 / 变黄、花朵开放 / 凋谢、果实生长),能说出 2-3 种变化例子; 通过对比,说出植物变化前后的不同(如 “花苞小而紧,开花后大而展”)。 教学难点 理解 “植物变化需要时间”,突破 “看不到即时变化就是没变化” 的认知误区; 用完整句子描述 “植物名称 + 变化内容”(如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 教具准备 植物变化视频(绿豆发芽、花朵开放、树叶落叶)、实物对比(未发芽绿豆 / 发芽绿豆、花苞 / 开花的花、绿叶 / 黄叶)、PPT(季节植物变化图:春发芽、夏开花、秋落叶)、“变化对比卡” 模板 每人 1 张 “变化对比卡”(画有 2 个空白圆圈,标注 “之前”“之后”)、彩色蜡笔、放大镜、泡发绿豆(部分发芽,每组 1 小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实物对比演示:拿出 “未发芽绿豆” 和 “发芽绿豆”,“紧紧的花苞” 和 “开放的花”,提问:“这两组东西看起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是怎么来的?” 引导聚焦主题:当学生说出 “绿豆长芽了”“花苞开花了”,追问:“植物还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当‘植物变化小侦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