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2588

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1916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高三年级质检一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完全缺少思想的严肃性”错误。原文“戏说’剧‘戏’中有‘正’,没有彻底滑进庸俗主义的泥潭,而是寓庄于谐,只是其严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认可了“戏说”剧“寓庄于谐”,有其严肃性。 2.A【解析]B项说“正说’剧创作都在……”错误。原文说:“正说’剧大都……注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说的是“大都”,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自然会削弱官方立场,强化民间立场与民间叙事”错误。“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但不能据此推断出“戏说”剧会削弱官方立场,选项于文无据。D项“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错误。历史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不一定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能否引发共鸣还和剧作的艺术水平等因素相关。历史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不一定体现战斗性,因为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历史剧。 3.B[解析]材料一中“‘正说’剧可以虚构”这一观点分两层:第一是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第二是表现历史内在的可能性。B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A项,黑格尔只讲“忠实”,反对“虚构”。 C项,《新白蛇传》属于“戏说”剧,取材于神话传说而不是正史。D项,阿·托尔斯泰的论述是虚构的真实性是正史。D项,阿·托尔斯泰的论述是虚构的真实性问题,与“‘正说’剧可以虚构”的观点重心不一致。 4.①材料一的论述对象是影视剧,从理论上论述“正说” 剧与“戏说”剧的各自特点。(2分)②材料二的论述对象是舞台话剧,以《屈原》为例论述“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问题有两个:论述对象、论述内容。材料一的论述对象是影视剧,从理论上论述“正说”剧与“戏说”剧的各自特点。材料二的论述对象是舞台话剧,以《屈原》为例论述“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 (评分标准:①论述对象1分,关键词“影视剧”,关键词 文 只答“电视剧”或“电影”的不给分。论述内容1分,关 泥 键词“各自特点”。②论述对象1分,关键词“舞台话 剧”。论述内容1分,关键词“失事求似”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关键词只答“失事求似”或“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不给分.) 5. ①对卫律逼降、苏武牧羊进行历史还原,理由是这两段史实(或历史情境)本身对苏武的民族气节具有表现力。(2分)②对苏家惨况进行情节虚构,理由是这段史实反映的是朝廷(汉武帝)的残暴,若进行历史还原会损害主题与苏武形象。(2 分)③对苏家惨况的虚构:让苏武家人的生命没有受到威胁,但周围的人都怀疑苏武投降,家人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但却坚信苏武不会背叛,直至苏武白发归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中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从理论上论述“正说”剧与“戏说”剧的各自特点,实际是如何艺术处理历史事实的问题,提出历史还原与艺术虚构两种方法或策略。材料二论述“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创作原则,其中也涉及了对历史事实进行历史还原与艺术虚构的问题。这里要求学生以导演或剧作家的身份对课文《苏武传》中三个重要历史片段进行编导,以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为主题进行艺术处理。学生应根据历史题材的特性、表现主题选取合适的艺术处理方法。 (评分参考:①“对卫律逼降、苏武牧羊进行历史还原”,给1分“史实本身具有表现力”,给1分。②“对苏家惨况进行情节虚构”,给1分;“损害主题与苏武形象”,给1分,③虚构情节的轮廓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C(“这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觉悟高”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小副爷,小心一点,你到街上走恐怕有人要……我知道你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