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2661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3张PPT) 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45520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语文,八年级,统编,2025-2026,23张
  • cover
(课件网)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四月二十日夜起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大部渡过南岸,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暗含着主体中 读“标题” 1.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你认为这标题有什么特点?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横渡 长江 质疑:标题中“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数?文中哪些数字可以印证? 人物 军队数量 渡江方式 渡江地点 简明醒目、 概括性强 不是虚数。下文说,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合计百万,照应了标题。 读“主体” 1.学生朗读“主体”,了解“主体”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主体”的层次。 第一层: “ 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 写中路军渡江的情况。 第二层: “ 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 “汤恩伯认为”~结束 写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3.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①学生试一试: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②教师展示地图并解说。 九江 安庆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芜湖 江阴 东路军 (35万) 品味赏析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试举例分析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