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2877

21课 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3218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1课,起源,上册,七年级,学年,2026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良渚简图和撰写推介词,挖掘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了解良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理解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比较分析良渚文化前、后及同时期考古遗址的分布规律,了解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到中原引领进程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良渚玉琮传播状况,体会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性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结论 教学难点: 1.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 2. 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是文字、冶金术和城市的出现这“三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学者根据这个标准对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提出各种质疑。同学们,那么我们怎样来驳斥这种种质疑呢? 走进位于杭州的良渚博物馆,正门影壁上就刻着这么一句话———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何以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究竟如何起源?它的发展进程又呈现怎样的特点? 当前良渚博物馆正面向全球招募“良渚推介官”,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良渚推介官”,一起“结识良渚”“走进良渚”“感知良渚”,通过良渚的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向全世界宣介良渚文化。 【设计意图】从“中华文明五千年何以证明?”这一学科情境入手,让学生认识考古发现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以“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切入,设计微项目,联系良渚博物馆实际生成驱动性任务———争做“小小良渚推介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结识良渚: 【任务一】绘制良渚推介图 任务布置:通过实地参观和查阅资料,请绘制良渚古城遗址简图,以便向全球热爱良渚文明的朋友们更好地介绍良渚。 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考古发现包括遗址和遗物,它们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实证。绘图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良渚、结识良渚。通过绘制遗址简图的绘制,学生能直观感受数千年前良渚古城的规模大、布局严谨以及宏大的水利工程。通过深入解析古城,学生能更深切感受到良渚统治者的社会调度能力,体会遗址实证文明的起源。 二、走进良渚: 【任务二】撰写良渚文物推介词 任务布置:城市孕育文明,文物见证文明。绘制古城图时,哪个地点最让你感兴趣?通过线上参观VR良渚博物院,了解该地在考古发现的过程中出土了哪些文物,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考古发现,撰稿并尝试配图讲解,希望通过你的讲述大家对良渚文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法指导:文物解读的常见路径———这个文物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这个文物”以及“这个文物蕴含了什么历史信息”。挖掘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等。 教师示例:以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为例,它由玉制的玉钺、玉钺帽和玉钺堆联结在木制钺柄上组成。玉器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钺的出土显示了良渚已经具备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同时玉钺两面均刻有神人纹兽面和神鸟图案,既蕴含了良渚人的独特审美体验,也承载着他宗教信仰。 学生成果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出土文物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又一实证。本环节旨在提升学生从文物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学生借助出土文物进一步还原良渚先民的社会面貌,例证良渚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