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教版(2024) 数学 三年级 上 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 活动1:重温“曹冲称象”的故事 你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再读典故,引入新课 从这一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再读典故,引入新课 学到曹冲的智慧。 活动2: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为什么砍一棵大树,造一杆大秤的方法不可行? 再读典故,引入新课 大象太重了,即使把大象赶到秤上,也没有办法提起来。 为什么“把大象分成多块来称”也不可行? 再读典故,引入新课 虽然大象的总质量等于每一块的质量之和,但是将大象分成多块来称,夺去了大象的生命,是不合法的,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体重的? 再读典故,引入新课 把大象和石块先后放在同一只船上,船下沉到相同的位置,表示船上石块的质量与大象的质量相等。所有石块质量的和就正好等于大象的质量。 活动1: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不同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哪些质量单位?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克、千克、吨。 不同质量单位表示的实际轻重分别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不同质量单位分别适合称量哪些物体的质量?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体重一般以千克作单位,硬币的质量一般以克作单位,大象的体重以吨作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体,常用吨作单位;称一般物体的轻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活动2:介绍称量工具 你了解到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秤?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实验室里用天平称物体的轻重,商店和菜场大多使用电子秤,有些地方还在使用杆秤等。 活动3:我们也来称“大象” 用一袋大米代表一头大象,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通过实验称出这袋大米的质量,即“大象”的体重。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先将盒子放入盛有适量水的大盆中,把“大象”轻轻放入盒子里,待水面稳定,用水彩笔标出水位线,再把“大象”取出,放入石块,直到盒子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分次称出石块的质量,石块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除了石块质量的和等于“大象”的质量,你还能找到哪些质量相等的量?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大象”的质量=排开水的质量,石块总质量=排开水的质量。 你现在能讲清楚“大象”质量等于石块质量之和的道理了吗?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因为“大象”的质量=排开水的质量,石块总质量=排开水的质量,从标记的水位线可以看出,排开水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大象”的质量=石块质量之和。 通过中间量找到了“大象”的质量与石块质量之和相等的关系,中间量就是“排开水的质量”。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一个梨的质量=两个苹果的质量,两个苹果的质量=四个橘子的质量,可以知道一个梨的质量=四个橘子的质量。 几次能称出石块的质量?又是怎样求出“大象”质量的?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三次称出石块的质量,因为提供的小型电子秤,每次最多只能称重1千克。将三次称出的石块质量相加,就是“大象”的质量。 这与以前的加法有什么联系吗?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部分量+部分量+……+部分量=总量。 要使得结果更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要保持盒子的平衡,石块要先掂一掂,估一估,从重到轻放入盒子中。 调查汇报,模拟实验 1粒米有多重?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汇报。 建构模型,解决问题 1.说一说,你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知道了“等量代换”这一原理,还了解到“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的应用。 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1.想一想,生活中还可以用“等量代换”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