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2 单元 固体和液体(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2 单元 固体和液体”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液体特征、固体特征、固液混合与分离),建立 “固体和液体是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特性,混合与分离需利用其特性” 的完整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表”“混合分离方法梳理图”,整合单元知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通过 “迁移应用实验(蜂蜜、食用油、酒精与水混合)”,运用单元知识分析现象,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 的思维。 探究实践:能独立完成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混合分离方法分类” 任务,根据教材评价标准。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知识回顾,深化 “科学方法(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性” 的认知;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持续改进实验操作”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 “地球上的水体” 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形成 “固体和液体” 的完整认知体系;能运用单元方法(测量、实验)解决 “固液混合现象分析”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 “物质状态(固态 / 液态)→ 物质特性 → 混合 / 分离方法” 的逻辑关联;根据自身探究经历,客观完成反思评价,提出具体改进方向。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模板、迁移实验步骤图、反思评价量表)、空白知识梳理表、迁移实验材料(蜂蜜、食用油、酒精、水、烧杯、玻璃棒)、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液体特征实验、固体体积测量实验、溶解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梳理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 “固体和液体” 知识体系(15 分钟) 知识唤醒:“特性大闯关”(5 分钟) 教师出示 “关键词卡片”(如 “液体无确定形状”“固体排水法测体积”“对比实验”“结晶分离”),邀请学生抽取卡片,结合教材内容说出关键词对应的知识点及实验证据(例如抽到 “对比实验”,需说出 “探究食盐溶解快慢时,控制水温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固体有确定体积” 关联 “排水法测量”,“溶解” 关联 “结晶分离”,初步建立知识联系。 小组合作:填写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表”(8 分钟) 分发对比表模板(如下),小组结合教材内合作填写: | 特征维度 | 固体 | 液体 | 实验证据(教材依据) | | -- | -- | -- | -- | | 形状 | 有确定形状 | 无确定形状 | 固体移动后形状不变,液体随容器改变 | 体积 | 有确定体积 | 有确定体积 | 固体捏变形后体积不变,液体倒入不同容器体积不变| 质量 | 有确定质量 | 有确定质量 | 固体敲碎后总质量不变,液体测量后质量固定| | 压缩性 | 不易被压缩 | 不易被压缩 | 固体挤压形状变但体积不变,注射器推液体难移动| | 流动性 | 不能流动 | 能流动 | 固体不会自行散开,液体能从容器倒出|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对比表,结合教材实验(如 “排水法测固体体积”“量筒测液体体积”)点评,补充遗漏细节。 教师总结:梳理 “混合与分离” 逻辑(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混合与分离方法梳理图”,强调核心逻辑:“固体混合分离→利用颗粒大小 / 磁性 / 溶解性(如筛子、磁铁、溶解);固液混合分离→利用是否溶解(过滤分离不溶物、结晶分离可溶物)”,结合教材示例强化认知。 (二)迁移与应用:实战 “固液混合现象分析”(15 分钟) 任务导入:教材迁移实验(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