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78683

谏太宗十思疏 课堂实录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38次 大小:234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太宗,十思,课堂,实录
  • cover
3.4 .2《谏太宗十思疏》共1课时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3)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请坐。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板书:诤臣;注音:zh6ng)。他先后向太宗上书二十名次,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著名的一篇。 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 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 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这一点,他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 教师诵读课文1 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 生:对。 师:谢谢。其他同学昵,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也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感觉读起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学生笑) 师:谢谢同学们的肯定。不过,我还想听听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篇课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是“柔”一点还是“刚”一点?(板书:基调)或者说,如果魏徵上书要当朝读这篇奏议,他诵读时的感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应该很着急,希望能说服唐太宗。 师:对,这是他的目的。其实,我倒觉得我和录音的诵读,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的。有些同学也已经体会出来了。(转向一位学生)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师:强烈的责任感?是不是说“以天下为己任”更好?刚才一位同学分析得不错———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可是作者怕掉脑袋吗?不怕。———唐太宗才开始执政时,非常勤政,也很体恤百姓,可随着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安定,他开始大兴土木,广造宫殿,大臣们屡次进谏,他就是不听;魏徵屡屡上奏,惹得他非常不满,扬言要杀了他。可是魏徵就是不怕。———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谏,可能“温柔”吗? 生:不可能。 师:对,不可能温柔。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板书: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字音的准确,还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板书:语言)从整体说,文言文有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又有它具体的语言特点。大家能说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吗?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语言都是慷慨激昂的。 师:“慷慨激昂”,还是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