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音乐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787037
【新教材】唱游·音乐 二年级上册 湖南文化出版社-《阿细跳月》-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日期:2025-10-17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7次
大小:736804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文化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课堂
,
阿细跳月
,
出版社
(
课件网
)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让教学更有效 第一课 音 乐 游 戏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欣赏《阿细跳月》的音乐和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体会其中蕴含的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学唱《阿细跳月》的主题旋律,能够准确把握四五拍的节奏特点,用自然、欢快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风格,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分组为《阿细跳月》的音乐创编新的舞蹈动作或队形变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对《阿细跳月》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呀?你们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走进云南彝族自然风光…… 1.看到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呀? 2.你们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吗? 这个民族还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去了解他们最具特色的舞蹈———阿细跳月 。 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走进彝族文化 聆听音乐 1.听听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乐曲的情绪是开心地、高兴地,描绘了彝族阿细人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的场景。 作品背景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源于钻木取火,人们为庆祝找到火种围着篝火跳舞欢庆,称为“木邓比”,即“跳篝火”;还有说法是因刀耕火种时,人们为避免被滚烫土地灼伤,一边跳跃一边劳作,后逐渐增加动作形成舞蹈。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所以得名“阿细跳月”。它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山一带 ,在当地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次聆听乐曲,边听音乐边打节奏,感受乐曲节拍的特点? 乐曲的节拍为5/4拍,这种节拍与“跳月”的舞蹈动作紧密结合。 你们知道5/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吗? 接下来我们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乐曲结构由引子、三个部分、尾声组成。 聆听引子部分 1.说一说引子部分带给你什么感受?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引子短小,描绘出静谧月夜,青年男女赶赴广场集会的情景。 聆听第一部分 1.听听这部分音乐出现哪些乐器?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部分由高音笛、弹拨乐器、弦乐等乐器运用不同配器方法重复演奏主题,表现了多种舞蹈姿态和舞蹈场面。 下面我们分组用打击乐器为这段音乐伴奏。 聆听第二部分 1.听听这部分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 2.这段音乐和第一部分有什么异同? 第二部分运用移调、转调的手法创作的旋律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色彩更加丰富。 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聆听第三部分 1.听听这部分音乐的速度,情感相比之前有什么变化? 2.表现怎样的画面? 第三部分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主题旋律之后,乐队全奏使乐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场面。 这段音乐中的乐器有什么特点? 锣和鼓的加入使作品情绪逐渐高涨,接下来我们利用锣和鼓以及红绸为第三部分伴奏 下面我们聆听尾声,感受这段音力度乐有什么特点? 最后短小的尾声力度渐强,以最强音结束全曲。 接下来我们全曲聆听,数一数主题音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幸福的歌 彝家娃娃真幸福 课件(共12张PPT内嵌音频)(2025-10-11)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大单元教学设计(2025-10-10)
《一对好朋友》课件(共15张PPT内嵌音频)(2025-10-09)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丽的黄昏》(唱歌)表格式教案(2025-10-10)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维也纳的音乐钟》(欣赏)表格式教案(2025-10-1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