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9495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4232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宁省,联考,答案,PDF,试卷,语文
  • cover
2024一2025学年度(下)七校协作体5月高二联考 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 宅院提供了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 语文试题 诚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者总是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只讲文学性不承认舞台 性的倾向。譬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当表现主义戏剧以“先锋”“革命”的姿态显示出追求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台性的明显倾向时,其反对者就以强调戏剧的文学性来与之抗衡,宣杨只有“供阅读的戏剧”在艺术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才是完善的。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也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刷的伟大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倾向,则是极力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在整个 材料一 20世纪,此一倾向的势力大大超过“否定剧场”一派。从“导演专制”倡导者戈登·克雷(1872-966) 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 到“残酷戏剧”的首创者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与“质朴戏剧”的鼓吹者耶日·格洛托夫斯基 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 (1933-),都以不同的戏剧观念与戏剧实践拒斥戏剧的文学性。 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 材料二: 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跛足的艺术。 “戏剧性”包含了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戏刷性”的体验有不同的美感层次。所以, 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 我们讨论“戏剧性”问题,首先要确定在哪个范畴中来探讨“戏剧性”。是在“文学文本”范畴内,还 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举例来说,针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 是在“舞台演出”范畴内,这一界定是讨论的前提。分析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戏剧性的理解就会不同。 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 如果把戏剧的文本和演出(也称“案头”和“场上”)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话,戏剧性和文本的情境、 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李渔说,如果金圣叹能克服这一局限,全面评价《西厢记》,就会 悬念、冲突的设置,场面的构思处理,外部形式的呈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 “别出一番诠解”,显然,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 剧艺术的一切本质特征在作品中的整体性表现。“戏剧性”不仅在于直观展现行动的过程中,也在于人 剧的舞台性。那么,对戏剧性的认识与把握,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眼,将“文人把玩”与“优人搬 物产生这个行动的内心过程:不仅在于直观表现某一事件的过程,也在于某一事件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影 弄”统一起来而探其幽微、得其“三昧”。人们经常用“双刃剑”比喻一个事物同时具有利弊两端,这 响。这就是心理的因素。此外,“戏剧性”还必须植根于戏剧的情境,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包含在 个比喻是蹩脚的一剑之两面有刃,用起来岂不更好?因此,如果用“双刃剑”比喻戏剧性,就十分贴 谈话的人的相互给予对方的痛切相关的影响中”,河竹登志夫所说的“同人和他者的潜在对立关系”, 切 一一刃是从文学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