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9932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6 探访古代文明 第一课时 课件 (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日期:2025-09-27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967209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课时,视频,内嵌,PPT,29张
  • cover
(课件网) 第六课第1课时 早期文明发祥地 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下册 一、解读地图,初识文明发祥地 一、解读地图,初识文明发祥地 分布在北纬20°至北纬40° 气候温暖,宜居 适宜发展农业,种植粮食 在河流附近居住,用水方便 一、解读地图,初识文明发祥地 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小小考古家 小组合作———推测半坡人或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 【读】课本P45活动园&补充资料包 【写】从住、用、食等方面选择一个话题,标注关键词完成考古报告 【说】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小组考古成果 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 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房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工具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小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农作物 半坡遗址的住房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为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然后架设屋顶。屋内,地面修整的正分平整,中间有一个灶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 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总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5600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半坡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面积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 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利于洪水的通过。 上层堆放谷物等,于可移动楼梯上下。房前搭建晒谷架,多用于晒各类谷物,待干后堆入粮仓、收藏。 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遗址中出土了两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其种类有耜(sì)、镞、凿、针、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sì)主要用于挖土。如果自己使用可以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这种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稻谷通常呈现出一种长条形状,两端略微收缩,中间微微隆起。颜色呈现出一种淡黄色,外层被覆盖着一层黄色的皮层。表面还有一些细小的凸起,这些凸起被称为“稻芒”。 稻谷除了使用,还能酿酒,制作麦芽糖、米皮、米线、艺术品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中国最早的稻谷,发现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保存程度之完好、堆积数量之多是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罕见的。这些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培育稻”,有两种,籼稻和粳稻,颗粒外形、大小、成分等来综合判定,很接近现代的“培育稻”,仅颗粒重量就明显超过野生稻谷。此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