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0968

2026届高考语文补充篇目《青玉案·元夕》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1次 大小:4652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6届,高考,语文,补充,篇目,青玉案·元夕
  • cover
课题 新高考课外增补篇目 《青玉案·元夕》学案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探索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本词的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意象感知意境,鉴赏场面描写的手法。 4.探讨本词创作的目的和意图,思考其中蕴含的社会和人生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感知意境,鉴赏场面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探讨本词创作的目的和意图,思考其中蕴含的社会和人生观念。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请说出下列诗歌描写的哪个传统节日?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该节日有哪些庆祝活动?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从这些词作中可以看出,元宵月夜花灯丛簇,人流如织,有开芳宴、赏花灯等各种饮宴娱乐游赏活动,场面热闹非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又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走近词人 2.创作背景 任务二: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解读题目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一种宝石制成的案台或文具盒,通常用来放置文房四宝,如笔、墨、纸等。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即中国传统的元宵节。 2.诵读体悟 找一找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词的“主人公”是谁? 3.理解诗意 入夜一城花灯好像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又像是被轻风吹落星星点点犹如下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任务三:深入探究,赏析手法与情感 赏析手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三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了哪些手法? 合作探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何理解“那人”的人物形象? 2.既然主角是“那人”,本词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和其他喜欢热闹的女子,这对于写主角有何作用? 3.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为何写“那人”? 场面描写手法 ①( ):“星如雨”写烟花之盛。 ②( ):“香满路”“暗香”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④( ):通过视、听、嗅觉结合,描写热闹的场面。 ⑤( ):写景写人反衬女主人公,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思路梳理 总结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热闹欢乐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