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2111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课时(共25张PPT)

日期:2025-10-02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35291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课时
  • cover
(课件网) 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 唯物辩证法(第3课) 社会历史观(第5课) 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 辩证唯物论(第2课) 文化 (第三单元)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第8课) ———吸收外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 ———面向未来 《哲学与文化》知识结构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从4个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歌曲唱得好,‘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咱大多数同学土生土长的长白县,就是这么个让人念着的地儿!要去这儿可得有点‘心理准备’———导航偶尔会‘犯迷糊’,盘山道能把信号绕到‘暂时下线’,但你别急啊!等车一拐,满坡的林海就铺到眼前了,松针沾着晨露闪着光,风一吹满耳都是树叶的‘沙沙’歌;清凌凌的河水能映出云的影子。才知道,这哪是交通不便,分明是家乡的山川河流在‘设小关卡’,就想把最清的水、最翠的山、最让人忘不掉的好光景,好好藏着,留给愿意多走几步的家人~凭着这么好的风光和生态,咱家乡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啊? 知识梳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1: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当地政府和村民代表组成调研团队,先后到国内多个知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考察,学习他们的规划布局、产业运营、文化挖掘等经验。同时,在本村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自身的优势,如独特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他们得出“依托朝鲜族文化,打造集民俗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的结论。。 思考1:思考1:果园村是如何得出“依托朝鲜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这一认识的? 实践 通过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以及在本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自身优势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进而得出认识。 思考2:如果没有进行这些实践活动,能得出适合果园村的旅游发展模式吗?为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从而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如果只是凭空想象或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本村的优势,也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导致旅游发展失败 。 思考3:外地游客没有参与果园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活动,却知道这里是旅游好去处,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吗? 不矛盾。外地游客知道果园村是旅游好去处,多是通过网络宣传、游客评价、旅行社推荐等间接经验获取信息 。这些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源自实践。 虽然游客自身没参与实践,但信息源头是实践活动,所以不违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认识的途径,共同丰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知识梳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 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知识梳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如: 神农尝百草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材料2: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果园村依托朝鲜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初期,游客反馈“民俗体验形式单一,参与感不足” 。\ 为解决游客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当地政府引入智慧旅游监测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停留时长、互动项目参与度等数据(实践提供的工具 ),精准捕捉需求痛点;同时组织村民到丽江、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