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 声与听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2.1 声与听觉(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传播的方式、途径,知 道影响声速的因素,建立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能利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强化科学思维。 探索实践: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的条件。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尊重客观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学会通过实验发现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2节第1课时。学生对声音现象充满好奇日常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如能辨别风声、雨声、乐器声,也知道捂住耳朵能减弱声音,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缺乏科学认知,容易陷入“发声体不振动也能发声”“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等错误认知。这种经验与科学概念间的矛盾,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激发探究兴趣的切入点。 从学习能力来看,该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直观现象观察敏锐,但对微观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例如,学生能通过鼓面撒纸屑观察到振动现象,却难以将“空气振动”与声音传播建立联系。 从教学反馈看,学生对实验活动热情高,如用音又接触水面观察水花四溅,能直观感受发声体振动,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吃力。尤其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需结合生活实例辅助理解。同时,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应用场景兴趣浓厚,如听诊器、声呐技术可借此深化知识理解,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意识。因此,教学中需以实验为载体将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结合,引导学生逐步突破认知误区,构建系统的声学知识框架。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树叶沙沙,鸟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那么,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如何传播的 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通过自然声音的描述,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新 知 讲 授 一、声音的产生 物体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太普遍了。请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实验 过程把一根橡皮筋套在椅子背的一角,用手将 它拉紧,拨动橡皮筋。仔细倾听橡皮筋发 出的声音,同时仔细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 况。推测橡皮筋的振动与听到的声音之间 有什么联系将手指轻轻放在自己 的咽喉处然后发出 “啊———的声音,体 会手指的感觉实验 图示 实验 现象当橡皮筋振动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当橡皮 筋停止振动时,它就停止发出声音当发出声音时,手指可 以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实验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转换法 科学中常将一些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 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例如,观察鼓面的振动 时,鼓面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塑料颗粒,鼓面振动时会引起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跳动,可由纸屑或泡 沫塑料颗粒是否跳动来反映鼓面是否在振动。 案例: 撞击引起钟振动,停止撞击后 钟还在振动,因而钟声会持续 一段时间,只有钟停止振动 时,发声才会停止 蜜蜂的“嗡嗡”声是双翅根部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振动发出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