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 声与听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2.1 声与听觉(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简单的距离计算,建立科学观念;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帮助认识声,音以疏密相间的波的形式传播,强化科学思维。 探索实践:通过读图等方式,自主获取耳结构的相关信息,初步提升读图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尊重客观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声音像波一样传播,并会发生反射 知道声音在不同材料中传播快慢不同。 了解耳朵的结构。 难点: 理解声音是以疏密波的形式传播。 利用回声测距进行简单计算。 弄清楚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及听觉是怎样形成 学会通过实验发现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2节第2课时。学生已具备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认知,也能通过生活经验感知声音的传播(如隔墙听声、水中传声)但对“声波”这一抽象传播形式及听觉的生理机制缺乏系统理解。从知识衔接看学生虽通过小学科学和前续课程了解波的初步概念,但难以将“声波是声源振动带动介质粒子疏密交替传播的能量波”这一模型与空气振动建立关联,尤其对“声波需借助介质传播”的本质认识停留在现象层面,需通过喇叭烛焰晃动、真空罩闹铃等实验破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迷思概念 听觉形成部分的学习难点集中在跨学科知识整合:其一,耳的结构功能易被碎片化记忆,学生常混淆鼓膜“产生振动”与耳蜗“转换神经信号”的作用,或忽略咽鼓管“平衡气压”的功能;其二,对“声波→机械振动一神经冲动一听觉”的转化链条理解困难,尤其难以想象耳蜗内液体振动如何通过毛细胞转化为电信号,需借助 3D 动画演示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螺旋结构等微观过程。教学中需通过“折叠耳廓感受音量变化”“模拟鼓膜振动”等体验活动,将抽象生理过程具象化,同时搭建“物理振动-生物传导-神经感知”的跨学科认知桥梁,帮助学生建立“振动传播-信号转换-大脑感知”的完整知识链。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一个同学们,这是老师用AI生产的夸张的视频,当老师敲响鼓面时,鼓面的振动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这是否意味着声音也像水波一样传播呢?其实,声音不仅能通过空气传递,还能在固体、液体中‘旅行’!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声音为什么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它究竟是以什么形式‘跑’向我们的耳朵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这个谜题———声波的神秘面纱!” 通过AI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否也像水波一样传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 知 讲 授 一、声波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图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软木塞上下浮动。因为铅笔不断轻触水面引起水面上下振动,这种振动向外传播出去使其他部分的水也上下振动,形成波纹,所以软木塞也随着水面上下浮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当喇叭中发出声音时,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从而使烛焰晃动,声音越强,烛焰晃动越厉害。 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以喇叭发声为例,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喇叭纸盘面的不断振动,使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这种波叫作声波(soundwave)。 声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