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5117

1.3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7039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2024,教版,声音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3.1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知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特性,建立“频率→音调”“振幅→响度”的科学思维 探索实践:能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态度责任:激发学习声音特性的热情和兴趣,保持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严谨记录数据,尊重事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声音的特性 难点: 声音的特性影响因素、声音特性的区别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3节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例如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感受到声音的大小差异等这为学习声音的特性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探究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基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然而,声音的特性涉及到频率、振幅等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这些概念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需要学生从具体的现象中进行抽象概括,这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声音的各种特性往往相互交织,学生在辨别音调、响度和音色时容易混淆,准确区分不同声音特性并解释相关现象存在困难。此外,虽然学生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但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强化训练。并且,班级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悠扬、悦耳的歌声,使人们感到心情愉悦。尖锐的汽笛声,嘈杂的机器轰隆声,会让人焦躁不安。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声音为什么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播放悠扬歌声、尖锐汽笛声和飞机轰隆声的音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声音对人的不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生活经验与科学问题的联系。 新 知 讲 授 一、声音的特性———音调 1.音调 人们能够听到的各种声音,有的听起来声音尖锐,即调子高,有的听起来声音低沉,即调子低。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pitch)。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将一把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复上述实验。 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听听它发出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1.取一套音叉。音叉上的数据表示该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频率。敲击不同的音叉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 2.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声音的频率越高,波形就越密集;声音的频率越低,波形就越稀疏。 唱歌或演奏乐器时,需要经常改变音调。唱歌时,肺部的空气向上流过气管,使声带产生振动,形成声波,发出声音。当演唱不同的音符时,人需要通过喉部的肌肉来改变声带振动的频率,从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一般来说,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高,成年女性的音调比成年男性高。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之间。人唱歌时,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率是294Hz。 一只蜜蜂飞过耳边时,我们能听到它飞翔时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蝴蝶飞翔时每秒振翅六次左右,振动频率约为6Hz,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